卷二 | 卷三 | 卷四 | 卷五 | 卷六 | 卷七 | 卷八 | 卷九 | 卷十 |
金剛經淺易卷一
序
予於最近六年,先後在香港寶蓮寺、寶林寺、及溫哥華福慧寺講了三部金剛經,其中以寶蓮寺記錄最詳盡,共有錄音帶三十一卷,寶林寺次之,共有錄音帶二十卷,溫哥華福慧寺再次之,共有錄音帶十七卷,惟是每次講經,均有不同的發揮點,今把三次的要點輯成一書,名為「金剛經淺易」,俾初心學人,有所參考,亦願諸山長老指教﹗
頌曰
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演說報同儔
普願諸方學道者 速乘彼岸般若舟
一九九六年歲次丙子結夏安居釋聖一寫于寶林寺
金剛經淺易
聖一法師主講
弟子衍輪輯錄
各位善知識:
今日大好因緣,與各位大德研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
在今天末法時代,能夠深入研究三世諸佛的妙理,的確是因緣難逢難遇,本人非常高興,亦非常樂意與共。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
此乃經題之文,金剛是譬喻,般若波羅蜜是法,此經以法、喻而立題。
金剛譬喻般若,能破眾生的執著,眾生的執著,從無始劫以來,到現在都未能破,所以生死輪迴無有了期,若破了我執,誰也不受生死,我執不易破,惟金剛般若能破。
什麼是我執呢?
我們死了以後,到地府受審的那個,就是「我」,不是我們的身體去,是「我」去,「我」,執則有,不執則無,所以,是「我相」到地府受審,判罪後,到地獄處受苦的,也是「我」,不是我們的身體去受,身體以死了,埋葬了,沒有受與不受,只有「我」去受。地獄罪畢後,投胎時,也是「我」去投胎,無我,不會入胎,有我,才入胎;或入人胎,入胎後,出生為人,長大後造罪,誰造罪?不是身體造罪,是「我」造罪。
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,例如行路時,不知不覺,踏死了一隻蟻子,不知道---無我---無罪,若見到一隻蟻子,故意踏死牠,有我,有殺蟻罪,所以一切罪都是從我而生。
不但一切罪從我而生,一切貪瞋痴煩惱,亦是由我而起,所謂我貪、我瞋、我痴、我嫉妒、我諂曲、我憍慢,無我,一切煩惱無所從起。
煩惱因我而生、業因我而作、輪迴因我而受,都是因為「我」,稱為我執。「我執」非常厲害,亦不易斷,惟有金剛般若,可以斷我執,若不斷除我執,生死無有了期。
昔日摩登伽女,因執著五百世的姻緣,是故五百世皆為女人,後來在楞嚴會上,得楞嚴咒的力量,把我執消除,證阿那含果。
因五陰而起我,破了五陰的我,則無我起煩惱、無我造罪、無我受生死,是謂了生死。聲聞緣覺,只不過以般若力破了我執,無我,不再起煩惱,無我,不作業,無我,不受生死,出三界火宅,免受輪迴。
聲聞緣覺雖然認為五陰無我,但仍認為有五陰之法、有生死之法、有涅槃之法,稱為法執,既執有法,便蓋覆佛性,是故二乘人雖然生死已了,但仍未見佛性,既未見佛性,不懂得從性起修,又焉能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呢?
凡夫不但我執未空,法執亦未空,有我執,所以受生死輪迴,有法執,所以不見佛性;菩薩以金剛般若智破我執,出生死苦海,不受輪迴,再破法執,見佛性,從性起修六度萬行,功德圓滿即成佛。
何謂般若?
「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,隨諸眾生力,為之立異字。」般若是一法,佛以種種的名字而說,或說圓覺、或說實相、法界、涅槃、法身,壇經云:「般若無形相,智慧心即是,若作如是解,是名般若智。」
般若又分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及實相般若三種,一切經典、陀羅尼咒等,都是文字般若,念阿彌陀佛,亦是文字般若,戒律,亦是文字般若,乃至禪宗大德參「念佛是誰」,亦是文字般若,文字般若的範圍很廣,文字般若多者,成一部經,少者,是一四句愒,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就是觀照般若。
例如持大悲咒,大悲咒是文字般若,持得純熟,觀照般若現在眼前;念佛,是文字般若,念得純熟,觀照般若亦現出來,從文字般若修行,決定得觀照般若。
何謂觀照般若?觀照就是觀一起法空,例如持大悲咒,持至相應時,觀照般若現前,空了時間性,本來念一遍大悲咒須兩三分鐘,現在只須一彈指頃;又例如禪宗大德坐香,但覺一彈指頃便開靜,皆因觀照般若力,若無觀照般若,坐香時,會覺得時間很長,若起觀照,不但時間空,文字般若亦空,甚至一切法空,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,一剎那間黑暗消除,光明現前,這都是觀照般若之力。
從文字般若生觀照般若---一切法即非一切法:布施,不見有布施相可得;持戒,不見有持戒相可得;念佛,不覺自己有佛可念---再由觀照般若生實相般若,實相就是到彼岸。
又例如,念阿彌陀佛,是文字般若,念至妄想伏,煩惱簿,阿彌陀佛放光明,是觀照般若;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,亦是觀照般若,再精進念,命終時,生到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悟無生,就是實相般若。
實相般若者,諸法實實在在就是「這樣」---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---實相般若就是彼岸。
不論我們用什麼功,必定先從文字般若下手,從文字般若而起行,行起解絕,就是觀照般若---照色,色空;照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空;五蘊空時,眾生亦空,眾生空即無生,無生就是佛,就是到了彼岸。
用功至觀照般若起現行時,欲罷不能,觀照般若得力,即起實相般若,實相,就是我們的佛性,佛性最真實,除了佛性以外,一切都是虛妄,都不真實,都可以捨。
金剛經中,處處顯露三般若: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是文字般若,「即非般若波羅蜜多」,是觀照般若,「是名般若波羅蜜多」,是實相般若;「如來說微塵」,是文字般若,「即非微塵」,是觀照般若,「是名微塵」,是實相般若。
金剛經處處顯露三般若,若明白三般若,全部金剛經就容易清楚,三般若,的確是我們修行的路徑,出苦海的寶筏,惟文字般若,仍是此岸,只有實相般若,才是彼岸。
心經亦具足三般若,不過比較簡單些,只從空五蘊而見實相,金剛經則從布施、忍辱、微塵、世界、說法、三十二相等法中見實相,範圍比較廣。
波羅蜜,意即「到實相的彼岸」,六祖云:「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,故名為此岸,離境無生滅,如水常流通,即名為彼岸,故號波羅蜜。」
「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。」法執一天未除,布施不是般若,般若不是禪定,禪定不是忍辱,忍辱不是持戒,法法不同,而且法法互不相容,例如水不容火,火不容水,地不容風,風不容地,法執空時,布施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忍辱,忍辱就是持戒,水性就是火性,萬法一如,萬法打成一片,如水無波浪,是名波羅蜜;是故波羅蜜,就是實相般若。
經,即路徑,從凡夫到成佛,以金剛經為路徑,名之為經。
經題解釋已竟。
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
姚指姚興,南北朝時秦國主,故稱姚秦。
玄奘及鳩摩羅什兩位法師,均有翻譯經典,但後人多奉行鳩摩羅什的經典,一次,終南山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,為何後人多奉行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,天人言,鳩摩羅什是過去七佛翻譯之師,深得佛意,人人歡喜受持。
梵語鳩摩羅,華語童壽,即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壽之德。三藏者即經藏(詮心法)、律藏(身口意三業持戒清凈)、論藏(辨別邪正),以三藏之法而為人師,故稱三藏法師。
鳩摩羅什智慧過人,七歲隨母出家,每日誦一千首偈,有一羅漢對其母預言:「若此沙彌三十五歲前不破戒,可以大興佛法,度人無量。」鳩摩羅什臨命終時發願言:「若我所譯經典,合乎佛意,願我死後,闍維時,舌根不壞。」果然闍維時全身壞盡,只剩下舌頭,紅如蓮花,證明羅什法師以廣長舌,翻譯三世諸佛經典。
如是我聞,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
此段文稱為通序,每一部經都是一樣,亦稱為證信序,有六種成就,證明為佛所說:
(一)如是---是信成就,佛法大海,惟信能入,除了信心以外,有福者,未必了解佛法,有定,亦未必明白佛法,乃至持戒者亦然,惟有一念信心清淨,才能明白自心,了解佛法。華嚴經中,所有菩薩位都是以十信位為始。
信屬於心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,信心若有疑、有煩惱、有執,不稱為清淨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,也是以信心清淨為主。
(二)我聞---是聞成就,「我」指阿難尊者,親從佛聞。
(三)一時---時節到,其理自彰,是為時成就
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生死已了,又經方等會上,彈偏斥小,嘆大褒圓,諸阿羅漢悉捨小乘,學習大乘的善根成熟,時節既到,世尊便宣講金剛經。又,一時者,悟道之時,得法之時也。
(四)佛---六種成就中,說法主成就。
梵語佛陀耶,華言覺者,覺天地間之真理,覺,有二種解釋:(1)外覺,觀諸法空,外不見人過,亦不被六塵所染。(2)內覺,知心空寂,不被邪迷所惑,故名覺。
自己覺悟了後,稱為自覺,令他人覺悟,名為覺他,自己究盡諸法實相,又令他人究盡實相,稱為覺滿,是故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名之為佛。
(五)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---舍衛國乃波斯匿王的王都,祇指祇陀太子,其花園被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而買了,惟有園中之樹不能布金,仍屬祇陀太子所有,二人合力築成精舍,供養世尊,故稱祇樹給孤獨園,是講經之處,乃六種成就中之處所成就。
(六)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---六種成就中,聽法者成就。大比丘指已證阿羅漢果的徒眾,梵語比丘,含三義:(1)乞士,上乞法以養慧命,下乞食以養色身。佛在世時,制諸比丘,不得弄食,必須沿門托,次第乞食,一方面捨離自己的憍慢,另方面體會苦諦,故云乞士。(2)破惡,惡者,身有殺盜淫三種惡,口有妄言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四種惡;比丘出家,持戒清淨,能破身口七支之惡,證阿羅漢果,出三界火宅,具六神通,故稱為大比丘。(3)怖魔,比丘受具足戒後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以智慧斷煩惱,出三界,了生死,不再是魔王的子孫,故比丘登壇受戒時,魔宮震動,天魔怖畏。
「眾」即僧,梵語僧伽耶,華言和合眾,四位以上的比丘和合,稱為眾,大眾和合成一力量,可令佛法久住,若比丘個別而住,很容易被魔王逐一擊倒,所以比丘眾亦稱為和合眾,分事和及理和兩種,理和者,同證擇滅無為之理,擇者,揀擇煩惱,證寂滅涅槃。事和又有六種: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、見和同解,以六和為因,證擇滅無為之果。
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,「千」,指三迦葉及其弟子一千人,「二百」,指舍利弗、目犍連及其二百弟子,「五十」,指耶舍長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出家,共成一千二百五十人,與佛同住於此金剛道埸,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經。
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,入舍衛大城乞食,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次乃別序之文,別在此經,故云別序
由「如是我聞」至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,名為通序,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,都有如上六種成就,故名通﹔別,則指發起講經之緣起,每一次均不同,故名別。
「爾時」,即時間到了,「世尊」,乃如來十號之一,如來智慧福德,超勝三界,天上天下,惟佛獨尊,更無有上,故名世尊。
「食時」,分四種,諸天早晨食,所以供天應該是寅時,巳至午乃佛食時,下午畜牲食,戌亥二時鬼食,是故佛過午不食,不但佛如是,佛弟子亦然,故云食時。
「著衣」,出家人有三件衣:五衣、七衣及大衣,著衣者,指著大衣﹔有三處地方,一定要著大衣:(一)入皇宮見國王,(二)升座說法,(三)乞食。
「持鉢」,鉢分鐵鉢及瓦鉢兩種,惟佛的鉢是石鉢,乃四大天王於釋迦佛成道時,各獻青石之鉢,佛受之,以四鉢重疊,按為一鉢。後因石鉢重,不便攜帶,故佛制弟子,不可用石鉢,只可用已熏之瓦鉢及鐵鉢。
舍衛城橫六十里,縱二十里,居民九億,故稱大城。世尊入城乞食有兩種因緣:(一)令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,得見如來,供養求福,(二)如來本不需食,為了令眾生得福,如來不食而食。智者大師有偈頌曰:
法身本非食,
應化亦復然,
為長人天福,
慈悲作福田。
既然要令人人得福,故佛乞食並不揀擇貧富,沿門托鉢,次第而乞,令人人均可見佛,以乞至鉢滿為止,鉢未滿,只可乞七家,故云次第乞爾。
「敷座」者,展具而坐,比丘展具,趺坐其上如寶塔,具如地基,所謂「臥具尼師壇,長養心苗性,展開登聖地,奉持如來命。」智者大師亦有偈頌曰:
收衣息勞慮,
洗足離塵緣,
欲證三空理,
跏趺示入禪。
比丘結跏趺坐後,身端正,心清凈,容易悟道,可知跏趺坐是一種用功的法門。
叢林上,禪堂有四止四開,每天坐四支香:早粥後至午時是一支,午飯後趺坐至晚上,晚上趺坐至睡眠時,清早起來趺坐至天亮,是謂四止四開,後人改為四止八開,或四止十開,坐香的時間因此縮短了,其實修行人應該要坐長香,坐長香,心比較容易安定下來,入定後,就不知道時間長短,所以應該要坐長香。
此段文名為發起序,即發起般若經之序,古德解釋此文各有不同,大致如下:
著衣持鉢,入舍衛城乞食--- 表戒,
結跏趺坐---表定,
說金剛經---表慧。
以我本人所解,佛法平常,佛法在眼前,無一法不是佛法,所以不能領會者,皆因無明。趙州問南泉:「何謂道?」南泉曰:「平常心是道。」平常心者,穿衣吃飯、出入往還、舉首動足、行住坐臥,都未離開這個道。看,世尊食時,著衣持鉢,入舍衛城,次第乞食,然後反回本處,食飯畢,收衣鉢,洗足,敷座而坐,根本未動絲毫一念,如如而作,如如而去,一切不離道,這就是平常心是道,所謂粗言及細語,皆歸第一義。
如來把此微妙之法,在平常日用中,表露出來,古人云:「原來佛法無多子,只在平常日用中,穿衣食飯親認得,千差萬別體皆同。」世尊在行住坐臥中,不需言說,便把般若表露出來,誰是知音者?
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
須菩提,此云空生,出生時其家寶藏全空,父母認為是瑞相,故名空生,相士說他既善且吉,故又稱善吉,七日以後,其家寶藏重現,故又名善現。須菩提德高臘長,所以稱為長老,十大弟子中,解空第一。
須菩提窺到世尊從行住坐臥中,不離般若,欲請世尊演說妙法,故從大眾中起立。「偏袒右肩」,表以右手執勞侍役的弟子禮,「右膝著地」即長跪,「合掌」,表內一心、外恭敬,而請法。
希有世尊。
須菩提先行讚嘆世尊稀有,依六祖解釋:(一)世尊若不出家便作金輪王,王一四天下,惟世尊能捨金輪王位而出家,故云稀有。(二)如來身長丈六,紫磨金色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身相稀有。(三)如來心中,含吐八萬四千法門,三身圓滿具足,故云稀有。
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
梵語菩提薩埵,簡稱菩薩,華言道心眾生,亦云覺有情,覺即不迷,有情即眾生之意。道心者,常行恭敬,乃至蠢動含靈,普敬愛之,無輕慢心,故名菩薩。
菩薩修六度萬行,荷擔如來家業,續佛慧命,受記當來成佛,故如來善巧護念諸菩薩。
如來有善巧方便,護持憶念菩薩,令彼等不退轉,直至能繼承佛位,故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
如來以般若護念菩薩,若身若心不起妄念,不動念則心清淨,清淨心中,具有恆河沙諸佛功德,古德云: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。」一念不生是善護念,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等功德全體現前,是善付囑,只要護念至心清淨,所有無相功德,不求自得,受記作佛,是謂善付囑。
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於三寶中,得聞佛法,種諸善根者,稱為善男子、善女人,「善」指善根而言,男子善表正定心,能成就一切功德,所往無礙,女人善表正慧心,能出生有為無為功德,如是善男子表定,善女人表慧,定慧具足,即可發菩提心。
定是慧的體,慧是定的用,從體起用是慧,攝用歸體是定,有定無慧,心未清淨,不見佛性,有慧無定,心亦未清淨,亦不見佛性,惟有定慧等持,心清淨,清淨心就是菩提心。
聲聞人定多慧少,不見佛性,所以不發菩提心,權教菩薩慧多定少,亦不見佛性,所以亦不發菩提心,惟有實教菩薩,定慧等持,見性,發菩提心。
「阿耨多羅」即無上之意,無上心是佛心「三藐」即正等,「三菩提」即正覺。凡夫所以不覺皆因有我,有我則有你,有你有我,便有是有非,有是非則有取捨,有取捨便有憎愛,如是煩惱隨來,業障亦起,所以一定要覺,覺,則無我,無我則無煩惱,無煩惱則無業,無業則無生死,如是覺一切法無我便是正覺。
正等者,不起法執,若有法執便有礙---此法不是彼法,彼法不是此法,法法有礙,法法不能週遍法界---若無法執,法法猶如虛空,法法平等,布施遍法界,忍辱、禪定遍法界,法法平等便是正等。
正等破法執,正覺破我執,我法二空是佛因,得無上的佛果,因不離果,果不離心,因果惟是一心,故稱發菩提心。
一切心之中,以菩提心最妙,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,所以無一眾生而不度,無一法而不知,無一淨土而不莊嚴,無一佛而不供養,是故菩提心最上,更無有上。華嚴經賢首菩薩曰:「十方佛異口同音讚嘆菩提心的功德,亦讚之不盡。」
初發菩提心的人,「了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心不從他悟。」涅槃經云:「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」發心指發菩提心,究竟指成佛,發心與究竟成佛無異,若將兩者比較一下,發菩提心較難,成佛的心不難。涅槃經又云:「初發以為天人師,超出聲聞及緣覺。」
六祖於五祖處初發菩提心云:「何其自性本來清淨,何其自性本不動搖,何其自性本自具足,何其自性本不生滅,何其自性能生萬法。」五祖聞後讚嘆曰:「若不識自心,不見本性,學法無益,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天人師、佛。」只要發菩提心,便是天人師、佛。
我們凡夫未明心以前,所發的心,稱為菩提願,菩提願者,所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名為發菩提願心,也是功德無量,亦為諸佛所稱嘆,亦能超出聲聞及緣覺。
從菩提願起修,先降伏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心,然後住於菩提,就是發菩提心。
云何應住
(註一),云何降伏其心。
菩提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,雖然現在發了菩提心,但過去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煩惱習氣很多,會令我們退失菩提心。
譬如陽光照入室中,只見微塵搖動不停,凡夫未發心前,其心相亦如是煩躁而動搖不停,這是妄心,亦稱塵勞心,發心後,要降伏這個動搖的妄心,然後才可以住於菩提心、修菩提行、證菩提果,因此須菩提長者請教世尊:「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後,如何住於菩提而不退心?如何降伏未發心以前,妄想顛倒的狂心?」
佛言:善哉善哉,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
佛讚嘆須菩提,的確是問得好,是故世尊云:「汝善得我心,善會我意,如汝所說,皆不錯謬。」諦聽者即審諦而聽。
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,是釋迦牟尼佛最妙的法門:
應如是住---這樣,便住於菩提心。
應如是降伏其心---這樣,就能夠降伏其心。
這是禪宗以心印心的法門,不落言詮。昔日梁武帝請傅大士說法,傅大士是彌勒菩薩的化身,傅大士陞座,嗚尺一下,立即下座,梁武帝愕然,誌公禪師云:「大士說法已畢。」
不落語言文字,名為禪宗,一落言詮,就是教下。
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,拈花示眾,迦葉尊者破顏微笑,世尊拈花示眾,不落語言文字,表禪宗的心法,迦葉尊者破顏微笑,是領會禪宗的心法,以心印心,然當時大眾不明所以,是故世尊惟有以語言文字再講:「吾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實相無相、微妙法門,付囑摩阿迦葉為第一代祖。」一落語言文字,便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實相無相、微妙法門、有第一代祖、第二代祖等。
今日佛講金剛經亦復如是,亦一樣以心印心,對須菩提謂: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唯然,世尊,願樂欲聞。
須菩提謂自已雖然明白佛意,但在座部份大眾還未領會,所以請世尊以語言文字再說,是為教下。
卷二 | 卷三 | 卷四 | 卷五 | 卷六 | 卷七 | 卷八 | 卷九 | 卷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