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 | 卷三 | 卷四 | 卷五 | 卷六 | 卷七 | 卷八 | 卷九 | 卷十 |
金剛經淺易卷九
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
由「爾時慧命須菩提」起,至「是名眾生」止,共有六十二個字的經文,不是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,羅什法師所譯的金剛經,根本就沒有此段文,魏朝菩提流支所譯的金剛經,則有此文。
唐長慶二年,長安慶善寺,有一位和尚名靈幽,突然暴亡,見有二使者帶他見閻王。王問他在世間習何行業,他說:「我常誦金剛經。」閻王立即施座,並請他朗誦,於是靈幽法師把金剛經背誦出來。誦畢,閻王說:「你的經文少了一段,猶如串花線不續,真本現在濠州鐘離寺石壁上。」
靈幽醒過來,把經過告知朝廷,朝廷於是下令把這段文加進羅什法師的譯本內,羅什法師稱須菩提為長老須菩提,流支則稱須菩提為慧命須菩提。
凡夫色身,以壽為命;諸佛如來以法為身,法身以慧為命。須菩提解空第一,深解般若,般若就是法身慧命,故稱慧命須菩提。
須菩提問:「可有眾生於如來滅度之後,聽聞如來上述的法身無法,能說一切法;法身無相,具足諸相;法身無身,具足一切色身,會否相信呢?」
佛言:須菩提,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。
眾生不是有,亦不是無,故不可以說眾生是有,亦不可以說眾生是無,如夢中境,不能說有,亦不能說無。眾生如幻如化,不落有無,非有非無,就是中道。
何以故?須菩提,眾生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
眾生本來無生,五蘊和合,假名眾生,假名即是空。眾生空,即非眾生。
眾生無生,從緣而生。從惡緣,有三惡道的眾生生;從善緣,有三善道的眾生生;從小乘的緣,有聲聞緣覺的眾生;從利他的緣,有大道心的眾生;從慈悲喜捨的緣,有無上眾生。眾生無生,隨緣而有一切眾生生,是名眾生。
若眾生是有生,有生而生,就等於頭上生頭,無有了期。
法身如來無法而說一切法、無相而具足一切相、無身而具足一切色身,其道理就等於眾生無生,隨緣而有一切眾生,云何言眾生不會相信呢?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?佛言:如是如是,須菩提,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所得心盡,就是佛;無得,就是菩提。
古人云:「為學日益」,求世間學問要日日增加,越多越好。「為道日損」,求道要損煩惱、損妄想、損名利,外捨境、內捨心,捨無可捨,即得菩提。所以坐禪的人,不與萬法為侶,妄想空、身空、心亦要空。
妙高峰禪師在天目山閉死關,曾說了一首偈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。」若想見水中天,一定要低頭才可以見到。「六根清淨原是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插秧時,向後退一步,才插一把秧,退兩步,插兩把秧,直至退無可退時,滿田秧都插好了。
所以修行求道,要退,不是向前,向前是所得心。「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」,直至退無可退,妄心滅處即菩提,就是證道之時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如來得菩提是無得而得,生滅心盡,不生滅心現前,就是菩提,故云:「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」若有絲毫少法可得,即有無明在,不名得菩提。
復次,須菩提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是法」指菩提法,佛與眾生,同一菩提,在佛不會高,在凡不會低,古人講:「悟與佛齊。」故佛言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
菩提者,無有少法可得,故菩提是平等。若有一法在,便有高下之分,例如布施時,布施之法不空,便有高下多少之比較,不能稱為平等。
什麼是平等菩提?就是自性菩提,亦稱為清淨法身,在教下稱為真性菩提。
凡夫本來具足清淨法身,與佛相齊,只因迷而流轉六道,故名眾生。雖是迷了法身,但迷而不失,未曾失去法身,須假修行,而悟自己本有的法身佛。是故法身佛無有成與不成,只要你悟,悟則見性,是為真性菩提。
悟道之時,見菩提內人空法亦空,是故菩提無凡無聖,凡聖平等;無佛無眾生,生佛平等;無染無淨,染淨平等;是謂平等法身佛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只要把妄想空掉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即悟法身佛。法身清淨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的眾生相、亦無壽者相。以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執,則離相見性,從性起修,修法身本具的慈悲喜捨、六波羅蜜等一切善法;從法身起修,修成無量功德圓滿,修德有功,性德顯現,成報身佛,是為「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教下稱圓淨菩提。
須菩提,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從性起修,修一切善法,不離自性,無相可得,故云「即非善法」。無相善法方能莊嚴法身,「是名善法」。
須菩提,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
須彌山高三百三十六萬里,是山中之王;一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須彌山王,故云「所有諸須彌山」。以七寶積聚,高滿如諸須彌山王,持用布施,得福當然多,惟是有我布施,即有我來受福,是有漏福,福會盡。
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讀誦得福,受持得智慧,以福助慧,得見法身妙理,見性後復為他人說,令他人亦得見佛性。見性成佛的福常住無漏,無窮無盡,七寶布施的有漏福與之相比,百分不及一,乃至百千萬億、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眾生。
如來說法,眾生聞法後,自悟自度,非是如來能度眾生。例如父親只可教兒子吃飯,兒子自己食自己飽,父親不能代食代飽。
如來得法成佛,成佛後「說法」度眾生,不是佛「能」度眾生,若佛能度眾生,眾生不用修行。
眾生本具自性如來,所謂「本源自性天真佛」,但被五蘊蓋覆,迷了自性,惟是迷而不失,眾生未有失去自性,自性亦未離開眾生。傅大士云: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;起坐鎮相隨,語默同居止。絲毫不相離,如身影相似;欲識佛住處,只這語聲是。」如來說法,眾生的佛性聞法,自覺、自悟、自度。
須菩提,莫作是念。
佛以須菩提為例,須菩提從佛聞法,自悟、自證,見思惑盡,證阿羅漢果,不是由佛給予。
何以故,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,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。
如來實實在在無度眾生,是眾生自性自度。佛說法,眾生依法修行見性,見佛性後,是佛性度眾生,不是如來度眾生。若佛謂我能度眾生,則有我相;如來是度眾生之人,則有人相;有眾生可度,則有眾生相;度眾生入涅槃,則有壽者相,著了四相,如來自迷了。
須菩提,如來說有我者,則非有我。
既然如來無四相,為何佛經內,如來處處說我?如來所說的「我」是指(一)法身真我,真我無我;(二)隨世假我,假我亦無我。
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
凡夫執四大為我,執五蘊和合為我,其實四大五蘊無我,凡夫之人,以為有我。
須菩提,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
如來以佛眼觀,凡夫不是真實,若是真實,則不能捨凡入聖。既能捨凡入聖,則凡夫即非身凡夫。六祖云:「心有能所,即是凡夫;心無能所,即非凡夫。有人我者,即是凡夫;我人不生,即非凡夫。心有生滅;即是凡夫;心無生滅,即非凡夫。」若生滅心盡,大事已了,是名了事凡夫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?須菩提言,如是如是,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佛言:須菩提,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則是如來。
世尊欲令須菩提徹底離色離相,故佛問須菩提:「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?」
見屬眼,觀屬心,眼見心觀三十二相,世人著相,大多如是,故須菩提言:「如是如是,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佛言:「那麼轉輪聖王、帝釋天王,也有三十二相,則是如來,豈不是大錯特錯。」
見有三十二相是著色,三十二相屬相,著色著相,不能見法身如來。
此乃教訓後代兒孫,修行時切莫著色著相。有些人用功得力時,見光見花,或見其他瑞相,便以為自己悟道,此乃修行相應的勝境,距離悟道還很遠很遠,不應著一切所見的色相,故禪宗大德云:「好事不如無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
須菩提聞佛如是說,即時改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
不著有便著無,是世人的常情,誰知執有執無,皆不能見法身如來,是故佛先破其「有見」而說偈言:
爾時世尊而說偈言:
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
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
偈中的我,指法身真我,可以作主宰,於一切法得大自在,不是指色身的我。
凡夫學道,一切都不應著,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於菩提。若不住於菩提心,焉能見法身如來?凡夫欲見法身,最重要是心無住,不住有亦不住無,有無俱不住;亦不起有見,不起無見,方可希冀。
若住於有,著色著聲,都是妄想,以妄想心修行,如蒸沙作飯,枉用功夫,故云「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修行第一個條件,切莫著有,即此著有之心,能生種種煩惱,能作種種業,能受種種苦,生死輪迴,無有了期。
現在的人,都是著色著聲,歌舞場中,燈紅酒綠,無始劫以來到現在,都是被色聲所迷,若以般若觀照,「色即是空,色性自空,非色滅空;空即是色,空性自色,非空滅色。」色空不二,即見如來。
色本無患,著者是患。我們應將著色著聲之心放下,遠離有見,不為一切物所累,如是修行,乃可希冀。
是知於相中觀佛、聲中求法,心有生滅,不悟如來意。
須菩提,汝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此文破空執。
凡夫不執有便執無,是故佛謂須菩提,莫如凡夫般作如是念:「如來不以具足三十二相得阿耨菩提。」故說此文。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高無上之道,當然要具足相好才能得菩提。須菩提認為不須要具足三十二相證菩提,是著了無見。無見是斷滅,法身非斷滅,斷滅不見法身,「色即是空」,這種見解才對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若離色而見空,無色而有空,是斷滅空,不能見法身。
所以佛謂須菩提,莫作如是見解,謂如來不須要具足三十二相莊嚴色身,就可以得菩提。佛是為免須菩提聞上來不能著色聲之有,便轉而著空。其實著空比著有更不堪,故經云:「寧著有如須彌山,莫著空如芥子許。」著有之人,雖不能了生死,但還會修福,得人天果報;著空之人,福慧不修,連人天果報也失,更何況得出世三乘的聖果。
若如來不修三十二相,得菩提時,一個相好也無,一如平常的凡夫,那又有誰尊重如來?
娑婆世界的人,以三十二相為最高圓滿,所以如來在娑婆世界,以三十二相莊嚴成佛。在華藏世界,世尊則以微塵相海莊嚴報身成佛,是故如來是具足一切相好才得菩提。
須菩提,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須菩提,汝提醒世人莫作是見解,如來不以具足相好的色身而得菩提。」
就是悟道的祖師,也有相好:六祖的掌紋有個佛字;馬祖牛行虎視,舌長過鼻;五祖三十二相只欠七相;清涼國師有四十齒;虛雲老和尚長年不流汗,身無垢穢。如來因中,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,然後才得菩提。
所以修行,不能著有,亦不能著空。例如拜佛,不能著有拜佛之相,但完全不拜佛便是著空。拜佛而不執著拜佛,「色即是空」,才可以悟道。若執著不拜佛而可以悟道者,那麼石頭可以悟道,虛空亦可以悟道。
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。
凡夫修行,重知見,知見不正,不能發菩提心,知見正,一剎那間發菩提心。知見要與菩提心相應,菩提心性空,故一切法不恆住世間;菩提心從緣而起,故一切法不會斷滅;如是諸法不常不斷,故誡諸法斷滅。
莫作是念,何以故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
菩提心內,具足恆河沙稱性功德,用之不乏,取之不盡。六祖聽五祖說金剛經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大徹大悟,云:「何其自性本來具足(具足六度萬行,三身四智五眼六通),何其自性能生萬法。」
發菩提心後,從性起修,萬行齊修,萬德齊證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慈悲喜捨,莊嚴菩提心,是故發菩提心之人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
學道之人,不應著有,亦不應著空,中道現前亦不應著,若著中道,便是法愛,應無住而住,住於菩提心。
以色見聲求,落於常見;不以具足相得菩提,屬於斷見。斷見是撥無因果,常見落於生死,故修行應離斷常二見。
須菩提,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
菩薩有四種:
(一) 藏教菩薩---以生滅心修生滅六度,是謂事六度,此文中所說者是也。
(二) 通教菩薩---以無生滅心修六度,是謂理六度。
(三) 別教菩薩---萬行齊修,是無量六度。
(四) 圓教菩薩---事理圓融,一即一切,是無作六度。
此段文所說的,是初發心的眾生,有幸遠離斷常二見,可是滯於事相修行,以生滅心修六波羅蜜,但全迴向眾生,所以亦稱為菩薩。
持用七寶布施,有能持的我,所持用的七寶,布施於人,是有相布施。雖然全部迴向眾生,但以生滅心迴向,依然屬人天果報,不能到彼岸。
若復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
若另有一菩薩,布施時悟到一切法無我---一切法從因緣而生,因緣性空,空即無我;因緣即假,假亦無我;因緣即中,不生不滅,寂滅無我---忍可無我之理,得成無生法忍,證實相般若,行無相布施,是通教的菩薩。
理上功德,無相無為,勝過有相有為的事上功德,故云:「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」
何以故?須菩提,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
菩薩無我,無我則無受,不但不受福,罪亦不受,罪福概不受。既不受人天福,則不受三善報,既不受一切罪,則不受三塗報。故菩薩不受六道輪迴,出三界,獲無漏之果。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云何菩薩不受福德?
世人求福才修福,為何菩薩布施而不受福德呢?
須菩提,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菩薩所作一切福德,不是為自己,是為利益一切眾生,既是為利益一切眾生,自己便不應貪著,若生貪著心,則不能利益別人。
貪著福德,早已不利人;起享受的妄想,菩薩便入生死,則不能出三界,云何能度人出三界,更難證無生法忍。
菩薩不貪不受,離有離無,如是修行,得成於忍。
卷二 | 卷三 | 卷四 | 卷五 | 卷六 | 卷七 | 卷八 | 卷九 | 卷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