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 | 卷三 | 卷四 | 卷五 | 卷六 | 卷七 | 卷八 | 卷九 | 卷十 |
金剛經淺易卷五
佛告須菩提:於意云何,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不也,世尊,如來於然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
般若為大小二乘所共,小乘以般若斷惑證真,大乘以般若得法修行。前文講小乘聖人,得果而無得果之心,此文講諸佛得法而無得法之心。
何謂法?性淨之理,名之為法。性即自性,自性清淨之真理,就是宇宙間的真理。宇宙間之真理,迷時是生死,悟時是涅槃;迷、是眾生,悟、是諸佛。「法」若以教下來解釋,名為軌物生解,任持自性,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,「有佛無佛,性相常住」。法是眾生本具,法華經喻之為衣裡明珠,得此珠可以成佛、可以度眾生。
如來在古釋迦佛發菩提心後,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:第一個阿僧祇劫值遇尸棄如來,授記「汝當得作佛」;第二個阿僧祇劫,值遇然燈佛,授記「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」;第三個阿僧祇劫,值遇迦葉佛,授記補處作佛。
可知釋迦佛是在然燈佛所得法,是故然燈古佛,為釋迦佛授記之師。然世尊於然燈佛所得法之時,有得法之心否?若有得法之心,就是於法有所得,若無得法之心,便是於法無所得。
無所得的虛空,無有得就是有心,有心不稱為得,無得就是無心,無心方可以得。譬如虛空,你是有得虛空否?當然是無得,惟是人人都得虛空,未有一人不得虛空者,此乃無得而得虛空。亦未有一人自謂我得虛空,若有得,就是有能得的我,所得的虛空,究竟你是如何得虛空?
能得的我,每個人都得虛空,是無得而得。
又例如黃金,可以勤力工作而求得,是有得而得。臨命終時,一絲毫也帶不走,所以有得而得,實是不得。
無得即無心,無心則合道,所以無得才名之為得法。有得即有心,有心就是妄想,不實在,所以有得,不名為得。因此佛問須菩提:「如來於然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否?」
然燈古佛對大眾說法時,大眾以有所得心而聽法,有所得心與法不相應,所以大眾不得法。惟有釋迦如來,以無所得心聽法,無所得心即空心,心空則得法。有所得心是有心,有心有生有滅、有能有所。生滅心、能所心,即是妄心,妄心云何得法?惟有能所心滅、所得心盡,就是無所得心,無所得心就是真心。真心不生不滅、無名無相,就是般若,無所得心於法當然無所得,故云「於法實無所得」。
如來因然燈佛開示,見自性清淨,本無塵勞,寂而常照,於法何曾有所得、何曾有能得、又何曾有不得?是為無得而得,與清淨之法相應,是真得法。
所以我們修行,應以無心為道,以無布施之心相而布施、無持戒之心相而持戒、無修禪定之心相而修禪定。說法,無說法之心可得;出家,無出家之心可得;誦經,無誦經之心可得。一切無心,即與法相應,名為無得而得,得如來無上之法。
然則,凡夫如何從受持金剛經求法呢?
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,人人本有,那佛性又在什麼地方呢?
譬如一座山,山中有金礦,但山本身不知有金礦,金礦亦不知有山,因為山與金礦都是無性的。眾生知道山中有金礦,要破山取金。山喻「人我」,礦喻無明煩惱,金喻佛性。若想見佛性,先要除人我之山,人我山空,便見到無明煩惱礦,礦中有金,表無明之側是佛性。佛性是無始,無明亦無始,所以有礦即有金,有金亦即有礦,見金時,亦同時見到礦。
眾生若想除無明,一定先要除人我相,人我相空,便見到無明,亦見到佛性。若不除人我山,見不到無明礦,又如何能去掉無明?眾生不能斷無明,皆因被人我相蓋覆了無明,若能見到無明,亦能同時見到佛性,故云 「 無明實性即佛性」。所以金剛經一開始,不講斷煩惱,先講除人我相,破了人我相,便見到無明之礦、佛性之寶,那時便是覺悟。悟後重修,以開悟後之智慧煉無明礦,無明礦遇煉即爛,佛性寶越煉越清淨。
古人修行不簡單,六祖在五祖處得法後,十五年隱獵人隊中;南泉在馬祖處得法後,住在南泉三十年。所以歷代祖師得法後,必定是水邊林下,保養聖胎,把無始無明,煉得乾乾淨淨,然後才出來度眾生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菩薩莊嚴佛土不?不也,世尊,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得法之時,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本心內含有恆河沙稱性功德:有智慧、禪定、六度萬行等,無量功德本自具足,此乃性德。雖然具足,但還要運用,要練習。所謂莊嚴者,於清淨心中練習禪定、智慧等功德,以禪定、智慧等功德,莊嚴清淨心,亦稱為修道。
得法後,必須從性起修,修定修慧,莊嚴佛性。定與佛性相合,能千百億化身,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度之。慧與佛性相合,能說一切法,應以何法得度,即說何法而度之。所以菩薩必定先要見佛性,然後從佛性修定修慧,以定慧莊嚴佛性,現種種身、說種種法。佛性就是佛土,佛土亦是心土,莊嚴佛性者,亦即是莊嚴佛土。
是故釋迦佛得法後修六度萬行,莊嚴清淨心,究竟是有莊嚴抑或是無莊嚴?因此世尊問須菩提:「菩薩有莊嚴佛土之心否?」
須菩提明白到,得法是無得而得,是以無心得法,是故莊嚴也是無心,所以云:「不也,世尊。」
莊嚴佛土者,不見有莊嚴而莊嚴,若見有莊嚴而莊嚴,即有莊嚴之心可得。有能莊嚴、所莊嚴,是有為法;不見有莊嚴之心可得,是無為法,與般若相應。
莊嚴佛土,依六祖解釋,有三種莊嚴:
(一) 莊嚴世間佛土:如築塔建寺、印經、布施供養三寶等。
(二) 莊嚴見佛土:見者,知見。知見要正,正知正見,見一切眾生是未來佛,普行恭敬,是為莊嚴見佛土。
(三) 莊嚴心佛土。
明心見性後,從自性修定修慧,以定慧莊嚴自性,定慧是能莊嚴,自性是所莊嚴。然定與慧等功德是自性本具,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,無能莊嚴;以自性出生定慧莊嚴自性,無所莊嚴。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例如用黃金塑佛像,以佛像莊嚴黃金,但佛像本來就是黃金,故無能莊嚴;黃金亦即是佛像,故無所莊嚴。若離佛像以外有黃金,便有能莊嚴;若離黃金以外有佛像,便有所莊嚴。惟是離黃金無佛像,離佛像亦無黃金,黃金就是佛像,佛像就是黃金,是故佛像不是能莊嚴,黃金亦不是所莊嚴。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菩薩修行亦復如是,從性起修六度萬行,莊嚴佛性。六度也是佛性,無能莊嚴;佛性也是六度,無所莊嚴,名非莊嚴,是謂真莊嚴。
何以非莊嚴是名真莊嚴呢?例如凡夫喜歡以衣裳飾物莊嚴身體,衣裳不是身體,衣裳為能莊嚴;身體不是衣裳,身體為所莊嚴。有能莊嚴、所莊嚴,靠不住,若遇到賊人,所有衣裳飾物盡被奪去,那時便沒有莊嚴。所以有能莊嚴、所莊嚴,是假莊嚴,不名莊嚴。真莊嚴者,如如來俱生三十二相,莊嚴身體,三十二相就是身體,身體就是三十二相,離身體無三十二相,離三十二相無身體,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謂真莊嚴。
凡夫未見性,不是從性起修,例如修福,是世間痴福,福盡歸無,更何況以貪瞋痴的染污心修福,還增貪瞋痴。修慧,是世間假聰明,終會失掉。若從清淨的自性修福,自性的福不會盡;從性修慧即般若,亦永遠不會滅,是真莊嚴。所以菩薩悟道後,從性起修萬行,莊嚴自性,一莊嚴,永遠莊嚴,萬行莊嚴圓滿,成報身佛。
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。
欲想莊嚴佛土,先清淨其心,只有清淨心方可莊嚴,從煩惱心修行,只會增加煩惱。
從自性流出,不離自性,是名清淨心。若不從自性流出,會被六塵所染,不名清淨心。從自性流出,一定不會染六塵,譬喻日放光明,光明不離日,光明照世間而不著世間,若著世間便離開日。從自性而修萬行,萬行不離自性,所以萬行不染塵勞煩惱,是故無能所心,即是清淨心。
諸菩薩摩訶薩,欲想莊嚴,先求見清淨心,從清淨心修清淨行,清淨行莊嚴清淨心,能莊嚴是清淨,所莊嚴亦清淨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不見有莊嚴相可得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,如是方能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。
如何生清淨心呢?---
不應住色生心。
見色而不起分別,是謂見色離色,就是不住色生心。是生什麼心呢?是智慧心、是清淨心,可以莊嚴。若見色著色,是住色生染污心,名為惑,便是妄想心,妄心不可以莊嚴。
見色住色,是迷人;見色而離色,是悟人。
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
聞聲而離聲,讚我不喜,謗我不瞋,是清淨心。若聞聲而住聲生分別心,是為妄念。香味觸法亦如是,不應住香味觸法而生妄想心,應不住聲香味觸法而生清淨心。
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
應不住六塵、六識,不住十八界,不住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不住生死、涅槃,無住而住,不與萬法為侶,所謂萬丈光中獨露身,便是清淨心。譬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,日月行空而不住空,照萬物而不住萬物;菩薩心,在塵而不染塵,在欲而離欲,在世而出世。布施時,不住布施相而生其清淨心;修禪定,不住禪定相而生其清淨心;忍辱,不住忍辱相而生其清淨心。菩薩應一切法不住,而生其清淨心,清淨心,就是法身佛。
須菩提,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云何,是身為大不?須菩提言:甚大,世尊。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
得法是見道,萬行莊嚴是修道,修至功德圓滿,成報身佛(註三),是為證道。
報身佛有多大呢?三界之內,以須彌山王為最大,高八萬四千由旬,是故文中以須彌山王來譬喻報身佛。但報身功德離相,離相功德與法身相等,故經云:「報與法等。」所以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
縱觀上來之文:
然燈佛所---大乘見道,得法。
莊嚴佛土即非莊嚴---大乘修道,莊嚴法身。
身如須彌山王---大乘佛果證報身佛。
大乘見、修、證,三法不離般若。
須菩提,如恆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恆河,於意云何,是諸恆河沙,甯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但諸恆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
此乃金剛經較量功德之文。
佛法講有為及無為,世間法完全是有所作為,稱有為法,有為則有人天的福報,或三惡道之罪報。法身無為,無為則無相,不墮諸數,所以謂「佛真法身,猶如虛空,無可表量。」
有為法有三相:生相、住相、滅相。有生住滅三相就是無常,無常是不實在,所以世間法如幻如化,雖有不實。不實就是無常,無常是苦,苦就是眾生,佛願一切眾生離無常的苦,得真常之樂,因此講般若經。若世間法看不破,就不會求真常般若之法,所以一定先要把世間法放下,是故世尊先講有為世間法,再講無為法之功德。有為法在此段經文中講得很清楚。
佛問須菩提,如一條恆河的沙,以一粒沙為一條恆河,所有恆河中的沙,共為多否?
須菩提答:「甚多,世尊,但諸恆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」此是有為法,有數有量。
須菩提,我今實言告汝。
世尊云:「我不以世間法說,我以真實的法告訴汝。」
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
七寶就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珊瑚、虎珀。以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寶物雖然多,但仍然有數可計、有量可量,是有為法,屬人天福,所以佛問須菩提:「其福多否?」
一個世界的七寶布施已很多,何況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其福更多,故須菩提言甚多。
佛告須菩提,若善男子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
以法施於人,勝過財施。財施有盡,法施無窮;財施有相,法施無形;財施有為,有增有減,法施乃無為法,無增無減。受持一四句偈,能空四相,見自己的本來面目,就是清淨法身佛;從清淨心起修六度萬行,莊嚴法身,功德莊嚴圓滿,就是報身佛;法報和合,就是應身佛。三身佛都是從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而來,所以受持一四句偈,其福德勝於前者。
為他人演說四句偈,亦可令人得證三身佛,自利利他,功德更大。
有相布施的人天福不能了生死,見性的福可以成佛道,所以謂而此福德,勝前以恆河沙七寶布施的福德。
復次須菩提,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。
「隨」即隨順,隨順其理、隨順其義、其解、其行,是故能解能行般若,才稱為隨順。能解能行般若的法師代表佛,法華經云:「當知此人,則如來使,如來所遣,行如來事。」世間天人,均要恭敬供養能解能行般若之法師。
「如佛塔廟」者,塔供佛舍利,廟供佛像,此善男子善女人能說、能解、能行般若,般若在心,即此身內有如來法身舍利,猶如佛塔;心內有如來法身,猶如佛廟。
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,須菩提,當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
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,當知是人,圓滿最上第一稀有之佛法,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,從摩訶般若波羅蜜多,證大般涅槃。
佛法不離三德秘藏: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三德名為大般涅槃。「最上」是法身德,「第一」是般若德,「稀有」是解脫德。如來所證,不外是三德秘藏,三德也是常寂光淨土。法身是常,般若是光,解脫就是寂。
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則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
自心誦得此經,自心解得經義,自心體會無著無相之理,所在之處,常修佛行,念念無有間歇,即自心是佛,故言所在之處,則為有佛。
經典是法寶,含實相的妙理,得法名為佛寶,佛、法和合,出生功德,名為僧寶。佛在世時,所有弟子都是佛法和合的僧寶,均為天人所尊重。
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,有人盡能受持,其心是佛、是法、是僧,大乘三寶,常住世間。
爾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當何名此經?我等云何奉持?
須菩提聽到世尊說,般若能令小乘人證四果,又令大乘菩薩得法,莊嚴佛土,成報身佛,有人隨順說般若,猶如塔廟,經典所在之處,若有人受持,即有大乘常住三寶出現世間,欣嘆之餘,於是請世尊為法安名,以便尋名得體,故云:「我等云何奉持」。
名是假名,假名之下,必有實體。
佛告須菩提: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。
般若是智慧,猶如金剛,能蕩相破執。波羅蜜是梵語,此云到彼岸,意即清淨圓滿,不生不滅,到諸法的彼岸。
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
金剛般若波羅蜜,只是一個名字,不是法,顧名思義,便可得法。顧這個名,解名中之義,得般若之法,所以云: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」
求法不是在名字中求,在義上求。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--奉其名而持其義。所以誦經若不思惟,不能解第一義,應該從文字般若,觀照其義,是為觀照般若;由觀照般若而解其義,到了涅槃彼岸,就是實相般若,就是波羅蜜。
所以者何?須菩提,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此乃歸根得旨之文。
佛說般若波羅蜜,是文字般若。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照見萬法皆空,般若亦空,故云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。般若空時,見到諸法的實相,就是實相般若波羅蜜,故云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。三般若次第而來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有所說法不?
般若不但空一切法,般若亦自空,所以般若波羅蜜義,法空心亦空。如來證般若時,一切法空,佛心亦空,故佛問須菩提:「如來有所說法否?」若有心則有法,便是有所說,惟是如來法空心亦空,那麼如來有所說法嗎?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如來無所說。
須菩提直心而答,如來心空無所說,如來法空無所得,一切心、法俱空,始終無所說。所以佛將入涅槃時,文殊請佛再轉法輪,佛問文殊:「汝曾見我轉法輪耶?吾成佛至今四十九年,未曾說著一字。」
如來心空、法空,無所得心即無所說矣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
佛告須菩提:「汝既已知如來心空,無所說,一切法空,就是般若,那麼大千世界的微塵空時,還可說多否?」
須菩提初不解佛意,未見微塵性空,所以答言甚多。
猶如夢中見有黃金、有山有水、有飲有食,醒來後,別人問:「黃金多否?」此人答言黃金甚多,山水甚美,飲食可口。當知此人,猶未夢醒,尚說夢中話。
須菩提亦復如是,若解般若,一切法空,大千微塵亦空,則不應答言甚多。
須菩提,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,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世界屬果報,無果報不成世界。娑婆世界是五濁的果報,是由眾生過去種種妄念所成。凡夫的妄念,多如微塵,由妄念的微塵作種種業,結成今世妄念的果報。善妄念微塵造天的世界,惡妄念微塵造地獄世界,亦善亦惡的妄念微塵造人的世界,好勝微塵造阿修羅的世界,以瞋恨的微塵布施,造龍的世界,所以大千世界的果報,都是由妄念微塵造成。
以般若觀照之,妄念微塵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微塵性空---善妄念、惡妄念、憍慢等妄念微塵,一切空空如也。妄念微塵空,即非微塵。
妄念空,是為無念,無念則清淨,妄念微塵轉為清淨微塵,故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清淨微塵,所以如來在微塵裡轉大法輪。
微塵空,世界亦空,世界空,「即非世界」。微塵清淨,世界亦清淨,故如來說非世界,是名清淨世界。是故如來於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。
「非」者,空也,世界空,是名世界;世界不空,不名世界。
卷二 | 卷三 | 卷四 | 卷五 | 卷六 | 卷七 | 卷八 | 卷九 | 卷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