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

金剛經淺易卷八

須菩提,譬如人身長大。須菩提言:世尊,如來說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

 

人身長大,是緣起,當體即空,無長大之相可得,長大即非長大。非長大是無限量,週遍法界,就是法身,法身才是大身。若能一切法即非一切法,便見法身如來。

色身有對待,因短而說長,因小而說大,是故有長有大;法身無對待,是故非長非大。能夠離色身之長大相,即見到非長非大的法身,是名大身,所謂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,這就是佛法。

 

須菩提,菩薩亦如是,若作是言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則不名菩薩。

 

菩薩亦如是,應了知一切法都是幻化,度眾生亦是幻化,云何有我人等相?所謂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寂滅,就是度眾生。眾生有生滅,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,就是度眾生。證寂滅,才是真正度眾生,生滅不能度眾生,因為眾生是生滅,我們也是生滅,生滅焉能度生滅?只有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,才能度眾生。惟是寂滅體中,無眾生相、無我相、無涅槃相,我亦寂滅、眾生亦寂滅、滅度亦寂滅,是故菩薩不應作是念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。

若菩薩作是念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認為有眾生、有我、有滅度,著了我相、眾生相、滅度相,迷失自己的性佛,迷性則煩惱起,有煩惱只可以稱為眾生,不可以稱為菩薩。

 

何以故,須菩提,實無有法名為菩薩。

 

一切法空,菩薩法亦空,是故實無有法可得名為菩薩。

 

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。

 

一切法空,空中無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
 

須菩提,若菩薩作是言,我當莊嚴佛土,是不名菩薩。

 

若菩薩不領會般若的真義,而作是言:「我當築塔、建廟、印經、布施供養等莊嚴佛土。」有能莊嚴的寶塔等,所莊嚴的佛土,心有能所,心不清淨,是虛妄心,不是菩提心,故不名菩薩。

 

何以故?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
 

佛土就是心土,心土中有慈悲喜捨、有戒定慧、有六度萬行,以心土中的慈悲喜捨、六度萬行,莊嚴心土,無能莊嚴,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
猶如大海,起無量的波浪,莊嚴大海,大海是海水,波浪也是海水,那裡有能莊嚴?海水一體,那裡有所莊嚴?實是大海莊嚴大海,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。

無能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自性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
 

須菩提,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 

通達,即了解之義,菩薩要通達一切法無我---布施無我,不見有布施相,是名真布施;說法無我,不見有說法之相,無法可說,是名真說法;忍辱,不見有忍辱的我,即非忍辱,是名真忍辱;不見有微塵的我,微塵即非微塵,是名清淨微塵;煩惱無我,煩惱空;涅槃無我,證大般涅槃;眾生無我,眾生得度;諸佛無我,諸佛成佛。

若布施有我,是眾生布施;說法有我,是眾生說法;忍辱有我,是眾生忍辱。菩薩忍辱,不見有忍辱的我,亦不見有辱可忍。若菩薩通達一切法無我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「無我」是什麼?無我就是無為法,有我,是有為法。無為就是法身,法身無我而無不我,法身無法而能生一切法,法身無為而無不為,法法無我,法法亦是我,未有一法不是自己,古人云: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。」無我,所以天地與我同根;無我,所以萬物與我一體,是故佛法不是消極,是積極。

上來幾段文是講證得法身,下文講以法身為體,從體起用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有肉眼不?如是,世尊,如來有肉眼。

 

文中如來是指法身如來,法身無我而無不我,法身無法而出生一切法,故現出肉眼。

如來以肉眼見凡夫的境界,可以對機說法,對病落藥,無凡夫而不度。凡夫以肉眼修行成就,亦可見法身如來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有天眼不?如是,世尊,如來有天眼。

 

法身清淨,可現天眼,以天眼度天人。天人以天眼修行,得見法身如來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有慧眼不?如是,世尊,如來有慧眼。

 

慧眼是二乘人所具,法身如來亦有慧眼,見聲聞緣覺的境界,教化二乘人回小向大。二乘人亦以慧眼修行,見法身如來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有法眼不?如是,世尊,如來有法眼。

 

法眼是菩薩所具,法身如來亦有法眼,以法眼見菩薩的境界,教化菩薩。菩薩亦以法眼修行,見法身如來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有佛眼不?如是,世尊,如來有佛眼。

 

法身具有佛眼,見十方三世佛,三世佛亦以佛眼見法身如來。

若依華嚴經解釋,肉眼能見山河大地一切色,天眼見一切心,慧眼見一切眾生根機,法眼見諸法實相,佛眼見如來十力、四無所謂、慈悲喜捨。

傅大士另有一偈釋五眼:「天眼通非礙」,天眼不會有障礙,山河石壁也不能遮障天眼。「肉眼礙非通」,薄如一張紙,也可以遮障肉眼,若凡夫修至六根清淨,亦可得天眼。「法眼惟觀俗」,俗諦指因果,不論是善惡的因果、有漏的因果、無漏的因果,都是俗諦,法眼能觀世間、出世間的因果。「慧眼直緣空」,慧眼只觀空,空即真諦。「佛眼如千日,照異體還同」,佛眼如千日放光明,照一切四聖六凡,惟是只有一個體,一體多用;「圓明法界內,無處不含容」,十法界內的眾生,佛眼無一不見,故云「無處不含容」。

六祖於五眼亦有註釋:一切眾生皆具五眼,但以迷心,不能出現,離卻迷心則五眼開明。念念修般若波羅蜜,初除迷心,是肉眼;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起憐憫心,是天眼;煩惱不生是慧眼;觀一切法,離一切執,是法眼;細惑永盡,圓明遍照,是為佛眼。

六祖的五眼註釋,與我本人所說的五菩提,有相近的地方:初除迷心,是發菩提心;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離四相,是降心菩提;煩惱不生,是明心菩提;著法心除,法法到彼岸,是出到菩提;細惑永盡,圓明遍照,是無上菩提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恆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如是世尊,如來說是沙。

 

佛示同人法,以肉眼見恆河之沙為沙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一恆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恆河,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,為多不?甚多,世尊。

 

佛以天眼,能見恆河沙數的佛國土。

 

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

 

眾生是從妄想心而生,是故眾生也是虛妄,但妄不識妄,眾生不識妄心。若眾生識知妄心,眾生當下就能離妄見真。真心者,佛心是也。

如來有五眼,所有國土中,每一眾生種種心,如來悉知;無量眾生無量種種心,如來亦悉知。譬如大海種種波浪,大海悉知。

 

何以故,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

 

如來又知種種心皆為非心,猶如大海千濤萬浪,惟是波浪不知波浪即非波浪,只有大海知道波浪即非波浪,是故如來說識得諸心非心,是名真心,是名佛心。

如何識得諸心非心,名為佛心呢?本生心地觀經云:「如佛所說,唯將心法為三界主,心法本源不染塵穢,云何心法染貪瞋痴?於三世法,誰說唯心?過去心已滅,未來心未至,現在心不住。諸法之外,相不可得;諸法之內,性不可得;諸法中間,都不可得。心法本來,無有形相;心法本來,無有住處。一切諸佛尚不可見心,何況餘人得見心法?」

佛說:「把心法作為三界主人翁,此話對否?」心的本源是清淨,不染六塵垢穢,不染貪瞋痴煩惱。無貪,欲界空;無瞋,色界空;無痴,無色界空。若識得心,三界都空,三界既空,心又怎可以是三界之主?
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的法,有人說是唯心,過去心已滅,現在心無住,未來心未生,怎可以說三世諸法唯心?諸法之外,相不可得;內,性不可得;中間亦不可得。心的本源,無有形相,亦無住處,一切諸佛尚不見心,何況餘人得見心法?

心不動,就是真心,真心無相、無形、無住處,如何能見?心動,才見到妄想心,所謂「眼若不睡,諸夢自除;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」。

 

所以者何?須菩提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
 

「過去心不可得」者,前念妄起,瞥然已過,若追尋之,無有處所,了不可得。了不可得就是真心,但是真心亦無相,亦了不可得,若謂可得,真心卻又成為妄心。

既然過去心不可得,便應該沒有冤家,為什麼還有怨?因為我們還未達到「不可得」。既然過去心不可得,一切罪都不可得,為什麼還有罪?因為還未達到「不可得」,所以還有罪。若果了達過去心不可得,罪亦不可得,一切罪即時滅;但是我們仍然是「有所得」,所以罪亦有所得。所謂「了知業障本來空,未了應須還宿債」,了達「不可得」,業障空;未了達「不可得」,必須還宿債。

「現在心不可得」者,現在妄心無相,所以不可得,識得現在心非心,是名真心,但真心亦了不可得,若謂現在真心可得,真亦變成妄。

現在心亦不住,住則可得,不住則不可得,猶如流水不停,流水不可得,現在心剎那不住,剎那時都不可得。傅大士云:「依他一念起,俱為妄所行,便分六十二,九百亂縱橫。」我們的一念心,一剎那間有九百生滅,如何可得?生滅快得很,如何可以得到它?一彈指間有九十個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。「過去滅無滅,未來生不生,常作如是觀,真妄坦然平。」所以覓現在心了不可得,例如芭蕉,層層剝去,最後芭蕉樹亦不可得。心亦如是,好像現在有一個心---善心、惡心、種種心---以般若波羅蜜觀之,最後,覓心了不可得,所以云「現在心不可得」。

未來的妄心亦是無相,亦了不可得。試尋一下明天的心,明天準備作什麼?誦法華經?誦法華經的心在那裡?試觀一下,觀得清清楚楚。或者又觀一下明天過堂的心、明早上殿的心,觀之亦是不可得。

了此三心皆不可得,是名為佛心。

我們未曾識得自己的心,心在何處?不知道!在外?在中間?在內?不曉得!,所以我們不識得心,心有多大?心從何處來?滅往何處去?都不知道。凡夫樣樣事情都聰明,惟是對自己的心不聰明,既不知道心的來處、去處,又云何識得心,所以下文云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

心是從無所來而來,從無所去而去,雖云是無所來而來,但是我們一定要見到無所來而來,才可以說「心是無所來而來」。若我們未見到心是無所來而來,又如何說心是無所來而來?

心是無所去而去,但必定要見到無所去而去之後,才可以說心是無所去而去。

有些人不明白,以為心有來處,心那裡有來處,不要覓心的來處,覓心無所來而來,這樣用功才對。心沒有去處,無所去而去,無所去而去就是心的去處。所以我們要識得心,若不識得心,永遠不能成佛;識得心,當下見法身佛。古人云: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,三界無別法,唯是一心作。」所以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心---知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佛心---把貪瞋痴的煩惱妄想心空掉,把是非人我的妄心空掉,非心之心,是名為佛心。

妄心滅,非心之心,是為真心,究竟是一還是二?

其實妄心當下就是真心,凡夫不明白,以為有一妄一真,其實即妄即真,即波浪就是水,不須要待波浪滅才見水,波浪當下就是水。

上來說「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」,波浪滅了才見水,妄心滅後才是真心;現在說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波浪當體就是水,不須要待波浪滅才見水,不須要待妄心滅才見真心。三心不可得,三心當下就是佛心。然佛心亦不可得,即妄即真,皆不可得。

所以修行不難,識得妄心非心,是名為佛心。三心不可得,即見法身如來。

識得心以後又如何,從心起修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如是,世尊,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

 

「若有人」,這個人就是識得心的人,了知三心不可得,亦了知「諸心非心,是名為心」。

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布施為因,七寶為緣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以因緣布施,空福有多大?東方虛空不可思量,南西北方虛空不可思量,是故此人得福甚多,遍滿虛空。

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假。」假者,幻化假有之意,此假有之福,可以入俗利生,可以長壽,可以說法,可以修菩薩行、生淨土、生天,一一都是幻化。把這幻化的福,回向法界有情,皆共成佛道。既是假有的福,亦就是無定的福,可以求長壽、求聰明;若是實福,不會變。假有的福,如幻如化,可以自利,亦可以普利一切,故云「以此因緣,得福甚多」。

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中。」中者,不落二邊:非有非無、非生非滅、非來非去、非出非入,是諸法的實相,是故實相的福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惟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的實相。實相的福,不可計量,故云:「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

須菩提謂,此人以是因緣布施,因緣即空,其福猶如虛空;因緣即假,其福幻化,所求如意;因緣即中,見諸法的實相,以實相福,成就佛因佛果,故云得福甚多。

梁昭明太子立此科為「法界通化分」,十法界都能通達教化,從文字上看,摸不著頭腦,但文義內詮法界通化。

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兒子,他見老年人讀誦金剛經有困難,便把經文分科,使他們容易讀誦。他的分科到現在一千多年,依然被採用,可知道他的分科合情合理,合乎佛意,龍天擁護,是故流傳到現在,歷代開悟的祖師,也沿用其分科。

 

須菩提,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,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 

布施的福本來很大,若以「可得心」布施而求富貴,那麼便是定實了的富貴福,但是沒有智慧、辯才,也沒有長壽的福;若求長壽,便是定實了的長壽福,然而沒有智慧、財富。定實了的福不稱為多福,是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

「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以不可得心行布施,其福無相,無相福遍滿虛空。無相福亦是無定實的福,可以得富貴、智慧、長壽、辯才等等,是故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若了知三心不可得,無我,便不會求富貴、求生天、求長壽,應無所求而求,所以福德無定實,週遍法界,利益眾生,是故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不也,世尊,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,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

 

上來無相福與法身和合,能現種種身,名為具足一切色身,俗稱應身,或稱化身(隨類化身)。具足色身是應化身,應化身不是法身佛,法身無身,以法為身,清淨猶如虛空,不能以有形相之色身,作為無相的法身佛,是故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

色身空,即見法身,法身空寂,無色無身,即非具足色身。非具足色身的法身隨緣而現一切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

色與相都是法身所現,色的體就是法身,色空就能見法身。心經云:「色即是空」,即色見法身;「空即是色」,法身又能現一切色。法身本來無相,若法身不能現色,誰人能見佛?華嚴經云:「佛以法為身,清淨如虛空。.」凡夫肉眼見不到,惟有慧眼見色空,則見法身如來。

如來從法身現一切色,所以不應著色相,譬如明鏡,明鏡是像的體,明鏡本來無像,但能現一切像。若想認識明鏡,見像的時候,即像忘像,便能見到明鏡,若即像執像,便永遠見不到明鏡。

此段文是根據前文而來,前文謂無定實的福,週遍法界,能拔法界眾生苦,能與法界眾生樂,皆由福無定實故。是故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,在天上可以現天王身,在人間亦可以現身,在龍王中現龍王身,甚至可以在幽冥界中現閻王身,可以在畜牲道中現獅王身、鹿王身。無定實的福,可以具足現一切色身,若是有定實的福,現了男子身,不能現女子身;現了女子身,又不能現男子身。如來無定實的福,應以童男身得度即現童男身,應以童女身得度即現童女身,應以長者身得度即現長者身,是謂具足一切色身。

 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不也,世尊,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

 

法身如來無相,所以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具足諸相的是應身佛,應現人間則具足人相,應現龍王則具足龍王相,應現天上則具足天人相,應現鬼身則具足鬼王相。既然法身無相,又焉能以人或天等的具足相而謂見法身如來。

若著諸相,便有能見的我,及所見的相。有能見的見分,所見的相分,見、相二分就是業識,業識就是無明,有無明業識便不能見法身如來。只有無明分分破,業識分分空,才可以法身分分證。

 

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

 

法身無相,即非具足三十二相;法身非相而能現三十二相,所以法身名為諸相具足。

 

須菩提,汝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

 

「作是念」即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則心有生滅。有無明才有生滅,如來破了無明,心無生滅,是故不會起心動念。心無生滅即無能所,無能所則不會作是念:我為能說,法是我所說,我有所說法。

凡夫說法,先動心念,是以生滅心說生滅法。凡夫以生滅心、能所心說法,所以認為如來亦以生滅心、能所心說法,故謂如來有所說法,即是謗佛,不了解如來說法之義。

 

須菩提,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

 

如來以寂滅心契寂滅法,以無心得法,亦以無心說法,又何能以有心說法?若有心,只可以說生滅法,生滅法不是佛法。佛以無所得心證到寂滅法,又以無所得心說寂滅法,無所得心則無所說。「了見無心處,自然無法說。」所以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

 

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